【高质量发展调研行】76岁的仪征游客第一次来到条子泥景区:“美不胜收,以前从未看到过!”
6月12日下午,虽然烈日当空,阳光直射,江苏盐城东台条子泥湿地公园里却凉风习习,并不炎热。来自央媒和省媒参加高质量发展调研行的记者来到江苏盐城东台条子泥湿地。
薄云峰 摄
东台条子泥湿地名气极大,不仅因为这里自然风景优美,而且生态保护,以及生物多样性的保护都在国际上名声鹊起。
(资料图)
薄云峰 摄
当我们乘坐的汽车驶入条子泥景区外围,就能感觉到这里空气湿润,还带有淡淡的海水气息,扑面而来的是凉爽的阵阵海风。成群的鸟儿自在嬉戏,时不时琢食湿地里的虫子和小泥螺。夏季的条子泥湿地,一如平时,春夏秋冬四季美景各不同。各美其美,美美与共,体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独特魅力。
“这里风景美不胜收,我第一次来。以前在扬州和仪征从来没有看到这样的湿地风景。”当天下午4时许,扬州仪征的退休职工张长根正和老朋友们一起报名旅游团来这里旅游。张长根今年76岁,以前在仪征当地当生产队长。他们的旅游团共有60多人,大家都在这里观鸟、摄影。享受着夕阳红退休生活的愉悦轻松。
薄云峰 摄
东台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东台沿海经济区管委会主任、党工委书记吕洪涛谈起条子泥的发展变化,充满真情实感,讲起来如数家珍。
吕洪涛告诉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条子泥湿地共计129万亩,从生态保护角度来看,高质量发展路径是———从保护角度上看,既是基于世界通行的生态保护的典范,不仅鸟类种数、鸟类的总量不能减少,还要更加科学、有效、精准地结合当地优越的自然环境,发展康养和大健康产业。
由于黄海湿地的自然保护越来越好,极危物种勺嘴鹬又回到这里。各种鸟类、动物在这里自在生活,诠释着这里的无限生机。如今,好生态已成为盐城最耀眼的自然资源的靓丽名片。
通过条子泥景区的望远镜,记者可以清晰地看见,各类鸟类时而翩跹起飞、时而低头觅食、时而琢拭羽毛,这里还有国家一级保护禽类———黑脸琵鹭。“近年来,我们推进湿地修复,不断提高海岸带生态系统质量,恢复珍稀濒危候鸟栖息地,生物多样性不断丰富。”吕洪涛告诉记者。
据了解,盐城拥有太平洋西岸和亚洲大陆边缘面积最大、生态保护最好海岸型湿地,是全球9条鸟类迁徙通道之一,也是“东亚—澳大利西亚迁飞区”的重要补给站,每年有数百万只鸟选择在这里停歇、繁殖或越冬,其中32种鸟类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的濒危物种红皮书,是丹顶鹤全球最大的越冬地,全球麋鹿最大的基因库。
东台条子泥入选全国首批美丽海湾优秀案例。作为江苏唯一的获奖“选手”,条子泥湿地在湿地修复、生态保护上持续发力。盐城在全省率先编制滨海湿地修复规划,观测到的珍稀濒危鸟类逐年上升,2021年新观测到22种鸟类种群。
作为全球濒危物种的小青脚鹬,种群数量从不到600只到2022年的1221只,连续三年刷新观测记录。世界上仅存500多只、有“鸟中大熊猫”之称的勺嘴鹬近一半在条子泥觅食、换羽,停留长达3个月,与丹顶鹤、麋鹿并称盐城“吉祥三宝”。
“我们在做好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同时,积极促进旅游业和大健康产业发展。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强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这样才能让整个区域经济发展得更快。”吕洪涛说到。
盐城把生态环境保护作为彰显自然生态资源优势的抓手,在探寻滨海湿地保护与城市高质量发展最优路径的过程中,盐城正书写着愈发精彩的答卷。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 记者 薄云峰 文/摄
校对 李海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