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平县“个十百千万”行动创建省级安全文化示范县|世界快看
【资料图】
近年来,黎平县以“文化引领,寓教于民、占领高地、覆盖受众”为着力点,创新开展“个十百千万”行动,将安全文化建设与民俗文化有机融合,深入推进省级安全文化示范县创建,不断提升侗乡百姓的安全防范意识和能力。
一、建“一个体系”统筹推进。一是强化保障高位推进。制定并印发工作方案,成立工作领导小组,明确时间表、路线图、任务书,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亲自抓,带头开展安全生产专题讲座,同时,在人、财、物及宣传平台资源上给予保障,有力推动“省级安全文化示范县”工作出实效。二是日常调度优化措施。将创建“省级安全文化示范县”与乡村振兴宣传、党政机关大走访、全民普法、精神文明建设和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等有机结合起来,将基层应急能力建设与基层党建结合起来,通过党建引领作用夯实安全文化建设。三是建强网格统筹推进。结合县域内传统村落和侗族聚集地分布特点,推动乡镇(街道)“一办一站两中心”和村(社区)“一站一库一队伍”建设,建强基层安全维稳网格体系,提升县、乡、村应急能力,夯实基层应急管理机制,确实守护侗寨安宁。
二、定“十类阵地”示范引领。按照“试点先行+全域铺开”的工作思路,以“弘扬安全文化,推动安全发展”为主题,整合全县各类宣传载体,聚焦校园、消防、道路交通、传统村落、工矿企业和旅游景区安全等十类领域创建阵地,通过分类创作宣传、定点整治示范、专项劝导演练同步推进阵地建设,塑造特色突出、内容丰富、形式新颖、载体多样、覆盖广泛、全民参与的“平安黎平”文化品牌,形成以点带面、示范引领、辐射带动的宣传格局,切实提高群众在各领域的安全防范意识。目前,打造安全文化宣传和应急能力示范村3个,建成景区安全文化馆1个,建成安全文化宣传“十类阵地”,积极接纳各级单位及个人开展安全教育。
三、创“百戏千歌”寓教于民。积极组织民间歌师、戏师和文化传承人将安全政策、安全知识编成侗歌、侗戏,以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到各村寨鼓楼戏台、城区(社区)广场、景区景点、企业学校等巡演巡唱,把安全文化和防灾减灾知识宣传到千家万户;同时,引导村党支部整合安全理念、安全常识,编成侗歌教授村民传唱,将安全生产侗歌侗戏拍成短视频,通过网络快速传播,不断提升“安全之歌”知名度、传唱度,让“安全之歌”深入民心。截至目前,共创作安全生产侗歌208支、侗戏71部,开展安全文化及防灾减灾专题巡回演出73场,受众2万余人,全县各村共开展安全文化侗歌、侗戏宣传1000余场次,受众10万余人次。黎平县创作的《侗族大歌说风普》通过参与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宣传作品征集活动,被国务院“风普办”授予视频类三等奖。
四、放“万次广播”筑牢防线。一是配齐应急广播设备。实施推进应急广播体系建设,为各村寨配备卫星接收设备、接收台、音柱、喇叭和扩音器等相关器材,实现县内30户以上村寨应急广播“寨寨响”。二是强化应急宣传播报。利用覆盖县乡村三级的应急广播,在春节、清明等重要节假日和森林火险期、防汛抗旱期、凝冻灾害期等重要时段,结合各民族村寨少数民族聚居实际,使用汉语和侗、苗、瑶等民族语言进行多语广播,向广大人民群众播报极端灾害性天气信息,宣传日常生产生活安全防范措施,全方位、多层次、全覆盖开展常态化安全提示,在紧急情况下通过应急广播及时发布应急响应消息并组织人员转移撤离,切实做到防灾减灾。截至目前,通过县乡村三级应急广播发布信息500余条,县乡村各级平台累计播放量达30万余次。三是扩大应急宣传矩阵。以县融媒体中心为平台,开设安全生产宣传专栏,统筹县内媒体资源和大数据资源,构筑应急广播“台、网、报、微、端、屏”宣传矩阵,县、乡、村同步发声,线上线下互动,扩大安全信息的传播力、影响力。今年以来,通过广播、电视、手机等平台,用侗语宣传森林防火、村寨消防知识300余条次。
通讯员 龙滔
编辑 王楠
编审 杨理显 吴思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