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大附一院团队创新修复气管洞
(相关资料图)
支气管胸膜瘘好比肺部破洞,一旦严重感染,致死率很高。近日,苏大附一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团队独辟蹊径,使用心脏手术常用的室间隔缺损封堵器,成功堵住了气道瘘口,使60岁的李老伯重获新生。这也是该项目技术在苏大附一院首次开展。
李老伯一年前进行右下肺切除术后,出现反复发热、脓胸臭痰等并发症,严重影响生活质量,虽然四处求医,但依然没有解决问题。束手无策时,李老伯慕名来到苏大附一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向主任医师季成求助。支气管镜检查显示,导致他经久不愈的原因之一就是,一年前手术留下的支气管残端瘘,洞口直径约9毫米。
季成介绍,支气管胸膜瘘是支气管与胸膜间形成的异常通道,可由肺癌术后感染或手术吻合口愈合不良等引起,由于失去远端肺组织的自洁功能,外界病原微生物长驱直入,导致胸腔内反复慢性感染,患者苦不堪言,是临床治疗中“难啃的硬骨头”。
李老伯不仅肺部瘘口较大、位置特殊,且身体状况较差,不适合开展外科缝合手术,而使用常规封堵剂或封堵支架,也极易导致封堵失败。为此,季成查阅国内外文献,发现了一种使用心脏房(室)间隔缺损封堵器治疗胸膜瘘的报道。该治疗方案在科室主任黄建安教授组织下深入讨论,经过对照患者气道结构和瘘口位置,评估符合治疗要求,获得一致通过。
术中在医务科、麻醉科及心内科的积极配合下,依托支气管镜的引导,季成顺利将室间隔封堵器推送并释放至患者支气管残端,不仅完好封堵住瘘口,还保证了右肺中叶开口正常通气。术后,李老伯恢复良好,再也没有刺激性的咳嗽,紧锁的眉头也舒展开了。
“房(室)间隔缺损封堵器成功治疗支气管胸膜瘘,填补了医院该项技术的空白,为不适合其他封堵治疗或治疗失败的相关患者提供了安全、有效的治疗手段。”季成表示,封堵器的选择直接影响瘘口的封堵效果,该项技术避免了开放性手术带来的创伤,最大限度地恢复患者气道功能,同时也节约了医疗成本,有助于显著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苏报融媒记者 周函 通讯员 钱慧雯)